这3件事, 你做得越多, 孩子越讨厌你, 长大不愿亲近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9:17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如果,有一个测试,问你家青春期孩子一个问题:

你对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?

A、极度反感,讨厌

B、冷淡,没什么感觉

有些反感,不喜欢

害怕父母

很喜欢

你觉得,你家孩子会选哪一个呢?

或者,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你觉得他会选哪一个呢?

如果是E“很喜欢”,那真是要恭喜你了。说明你和孩子的关系,真的不错,成为了少数一部分人。

为什么说是“少数一部分”呢?

因为北京市曾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初中生的心理状况,其中就问了这个问题。

结果,一半以上的孩子,选的是A“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”,剩下大部分孩子,也多是冷淡、反感、惧怕。

只有不到5%的孩子,是很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。

不难想象,那群95%的孩子,他们长大后,很难和父母亲近,还可能成为“仇人”。

为什么我们付出所有,孩子却领情,反而讨厌我们呢?

这3件事,你做得越多,孩子越讨厌你,长大不愿亲近。

一:只盯着孩子缺点

一位宝妈说:“不是说孩子进入小学阶段,就会性格平和吗?怎么我家孩子7岁以后,处处跟我作对呢?”

她好不容易把老二哄睡着,想要休息一下。结果儿子就跑到床上来,嘻嘻哈哈,一个劲在床上蹦。

她有些不耐烦:“你怎么这么调皮呢?妹妹刚睡着,你就想把她吵醒?快躺下睡!”

儿子不但不听,反而更来劲了,笑得更大声,蹦得也更用力了。

宝妈来气了,一把将儿子拖下来,推出卧室:“等你安静了再进来睡。”

儿子委屈地忍着泪,看她的眼神里,满是愤怒。

还有一次,宝妈带两个孩子出去玩,一人给买了根烤肠。

儿子吃得快,妹妹吃得慢。儿子吃完后说:“我想吃一口妹妹这根。”说完就要拿妹妹手里的烤肠。

宝妈立马阻止说:“不可以,你们一人一根,你不可以欺负妹妹。”

儿子听完,不干了,开始发脾气,还打妈妈手臂。宝妈反手抓住了儿子的手:

“你若总这么无理取闹,我就把你丢在这信不信?”

“你都多大了,怎么越来越不懂事了?”

“你这样很令人讨厌你知不知道?”

宝妈从儿子倔强的眼神里,看到了一丝恨意。

她每次跟我们聊天,说起儿子,多是吐苦水、数落他的不是,仿佛他已经成了个“浑身是问题”孩子。

我问:“那你儿子有什么优点呢?你平时会夸他什么呢?”

宝妈无奈:“他不气死我就不错了,还要我夸他?”

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,通过大量研究发现,当人们“正面肯定”和“负面批评”的比例,达到5:1时,两个人的关系才会和睦。

如果,比例低于5:1,那两个人关系,就会相对糟糕。

比如夫妻可能会分开,父母子女间,关系则会很差。

这就是“5正1负”定律。

如果孩子在我们眼里,只有缺点,我们完全看不到他的优点。平时管教方式,也只是批评和指责,很少有肯定、赞美。

那我们和孩子的关系,很难处好。

小时候他需要我们,会忍着,但当他长大,自己有能力了,那时候,他和我们,可能就是“熟悉的陌生人”,很难亲近。

二:对他的看法一成不变

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分享。

她说自己一个人带娃很累,总觉得2-3岁的孩子太粘人,让她累得喘不过气来。

有一次,她上厕所。刚坐下,孩子就在外敲门,小声叫妈妈。

她生气了,不耐烦地大声问:“干什么?”

孩子推开门,从门缝里递进来一双拖鞋:“妈妈,地上冷,你穿上鞋子就不会肚子疼了。”

那一瞬间,她心里满是感动和自责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会忍不住给孩子“贴标签”,觉得他是“粘人的孩子”、“爱撒谎的孩子”、“爱闯祸的孩子”。

每当发生什么事,我们会想都不想,就拿这个“标签”去对照他。

听到动静,我们就觉得他肯定又闯祸了、又撒谎了、又想粘着我们了。

当我们总是不由分说拿这些“标签”去贴他们时,他就会对自己、也对我们,充满失望。

失望攒多了,最后他就不想改变了:“反正在你眼里,我就是这样的人,那我就这样做给你看!”

我们给他什么样的标签,最后,他真的就成了什么样的人。

三:做对了不夸,反而泼冷水

我一位朋友说,她从小到大,从没听过妈妈夸她一句。

上初中时,有一次妈妈过生日。那时候,学校流行折纸鹤,寓意平安幸福。

她用课余时间,折了99只纸鹤送给妈妈,寓意祝福长长久久。她还特意寻了个玻璃瓶装着,用彩色丝带扎了个漂亮的蝴蝶结。

当她满脸兴奋抱着纸鹤送给妈妈时,妈妈不但不高兴,反而生气地将纸鹤往旁一推:

“你有这闲工夫,不如多看看书,别老想着这些没用的东西!”

从那以后,她再也不给妈妈过生日了,哪怕长大后,妈妈生日,她也很少打电话、发信息。

妈妈抱怨说:“你咋这么没良心呢?别的孩子妈妈过生日,买衣服、买首饰,你倒好,连个电话都没有。”

她只默默听着,也不辩驳。

也许有人会说,妈妈也只是想要孩子多花些心思在学习上,如果表扬了娃,怕她骄傲,或者怕真的就把心思花在别的地方。

我们很多时候,会因为“害怕他骄傲”、“害怕一夸他就得意”,所以,我们会收起我们的赞美,尽量用言辞打压他。

我们以为,这样孩子就能“接地气”,不会飘。

但我们不知道的是,孩子的价值感,来自于父母的“赞美”、“肯定”和“认同”。

如果他从小得不到这些,他的价值感就会特别低。

长大后,他会为了一句肯定、一个认可,而不断付出、不断讨好。

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夸他,只需要认可他的行为,并给予一定的认可,就够了。

比如一句:“你记得妈妈生日,还折这么多纸鹤送给我,你的这份用心,妈妈真的很感动。”

我们不需要夸他“好棒”、“好厉害”、“好聪明”,我们只需要告诉他:“你做的事情,我看到了。”

那么,孩子就会生出价值感,成为一个自信、高自我认同的人。

以上3件事,我们做得越多,就将孩子推得越远,希望我们都尽量少做哦~